中国海军“任家军”考
近日,笔者就君山籍的“任家军”作了一番调研。据中国海军任氏家族烈士名录载:自1867年至今,任姓家族出了1200多海军,在中国海军史上有“无任不成舰”的说法。而且这些人大都来自福州市马尾区罗星街道君竹村的任姓家族。
这些人都来自同一村,这是个什么村呢?据岳阳市君山任氏纂修族谱人介绍:这个村背靠忠棋山、面对马江,任家是这个村的大姓。任家水兵的祖先是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边的渔民,习水性,于南宋时期从君山附近的穆河、瓦子湾一带迁入福州的。首次迁入的是任氏兄弟俩,兄为任献文,弟为任文明。新迁地面对闽江,山清水秀,景色与君山相仿,十分迷人。兄弟俩不忘根本取岳阳一地一物,把影响深远的“君山”“斑竹”各取一字“君”“竹”,合为村名,即今福州的君竹村。
为何会有“无任不成舰”的说法,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海军第一代水兵是从这个村产生的,且大都姓任。这一代水军与福州船政同时诞生。1866年12月23日清政府在离君竹村咫尺之遥的马限山下兴办船政,君竹村近水楼台先得月,任家人在此做船工,后招募为水勇。君竹村没有一位男人不是水中蛟龙,加上君竹村除了山就是江,平地面积只有“一巴掌大”。农民找不到任何谋生的出路,于是,便尝试当水兵。很快,他们发现当水兵比种田或捕鱼收入高,每月最少也能拿10来块大洋,按当时行情可买10担大米。这对当时的平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因此,参加水兵的人越来越多。
但这项工作也是个风险极高职业。据湖南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任增颖介绍:在甲午海战经远舰上阵亡的名单里有10位任氏英烈。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主战场的林永升管带指挥的“经远舰”,管带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林永升在敌众我寡的危难之际,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督率全舰官兵勇猛抗敌,直至经远舰沉没于黑岛南海域老人石附近,他与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任增颖还发现,在打捞的经远舰殉国的200余名官兵中,有名可查的10名尽来自君山籍任氏家族。其中包括正炮弁任其德,副炮弁任升灿,水勇副头目任金仁,鱼雷副头目任新銮、任金荣,舱面副头目任稊,一等水勇任成标,二等水勇任玉秋,三等水勇任勃,水勇任信标。
从清朝到新中国,君竹村的任家一直都有人当水兵。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海战、每一场抗击外侮保卫祖国的战斗中,都有“任家兵”参战,且战死沙场。如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海战、江阳海空战等都有“任家军”卫国参战,并付出巨大牺牲。
任家不仅水兵居多,还出了一些海军军官;如任光宇和任光海两兄弟,其兄于烟台水师毕业留学日军,深造英国,担任“建康”舰舰长。孙中山书“天下为公”四字相送。后担任福建省水上警察厅厅长,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参谋长。其弟任光海赴英美学成后,先后任海军特务总队总队长、海军修械所所长、“建康”“楚观”“逸仙”等舰的舰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政协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家子弟为迎接解放做策反起义工作,仅1949年,动员起义投诚的舰艇97艘,官兵3800余人。起义投诚舰占当时国民党军海军舰艇总数的22.7%,兵力占9.5%,且每艘起义成功舰上都有“任家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隔150年,君竹村同岳阳君山两地的任氏血脉仍有往来,共同续修任氏族谱,弘扬“任家军”精神。
为什么君山籍的“任家军”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呢,笔者在任氏宗祠看到宋真宗赐给任氏“五知堂”的牌匾,五知即“知恩、知命、知道、知足、知性”。任氏祖辈以此为家训,代代相传,英雄辈出。
陈国贤 涂山河
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