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计划”文博导师团新媒体内容创作者研习营(北京站
“繁星计划”文博导师团新媒体内容创作者研习营(北京站)正式启动
2024年11月28日,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实践之一,由国家文物局指导,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发起,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主办,耳朵里的博物馆承办的“繁星计划”文博导师团新媒体内容创作者研习营(北京站)顺利开启。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视频创作领域的多位优质内容创作者与文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可能性,助力文博行业的创新与数字化发展。研习营参与者合影留念
视频创作者与中小博物馆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中小博物馆在吸引观众、提升传播力上面临诸多困难: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持、传播形式单一、文化内容难以触达更多观众。而对于视频创作者而言,虽然具备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但如何深入理解文博行业特色、科学讲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繁星计划”以“研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邀请文博行业专家和创作达人,为视频创作者提供科学、系统的课程指导。
权威解读与实践课程双线并行
本次研习营设计了多场专题课程,全面覆盖了博物馆内容创作的关键领域,内容包括:考古文博内容在数字传播中的边界、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策略、中小博物馆观展与讲解技巧、视频号运营方法,以及AI技术在博物馆数字传播中的应用。通过专家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员们不仅了解了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还掌握了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创意内容相结合的实用方法。五场课程内容紧扣行业痛点,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学员在课堂上踊跃提问,与讲师展开热烈讨论,会场氛围融洽且高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咸阳城考古队领队许卫红从自己的考古实践和考古传播经历出发,通过对秦始皇陵、秦咸阳城府库遗址出土文物和秦兵马俑数字刻纹等诸多传播案例的全过程分析,探讨文博内容在数字传播中的适用范围与文化表达的底线问题。她强调,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数字化传播应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接受度。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处长、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焦丽丹结合中小博物馆的运营现状,深入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瓶颈,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她还分享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中小博物馆在资源整合、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优秀案例,为学员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中国博物馆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馆长张鹏,以“观众体验”为切入点,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观展路径、提升讲解互动,增强博物馆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他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员理解优秀讲解内容的创作方法。
视频号创造营讲师夏恒结合行业数据与趋势,系统解析了视频号生态的最新动态,并分享了创作者的实用运营技巧。他通过案例分析与实操建议,为学员构建数字传播与观众互动的思路框架,拓展了文化创作者的传播手段。
新华智云副总裁周劼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展示了AI在博物馆数字化内容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化内容生成、语音交互和个性化推荐等。通过生动的技术演示,周劼人引导学员了解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中小博物馆的传播效率和观众体验。
除了专题课程,学员们还实地参与了首都博物馆《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传播实践。在展览策展人邵欣欣博士的带领下,学员们深入了解展览的策展理念与传播策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内容吸引更多观众。
《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策展人邵欣欣博士导览
学员收获:科学方法与创作信心并进
这一系列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习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让他们不仅了解中小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也掌握了数字化传播的科学方法。
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不仅加深了对中小博物馆文化内容的理解,也学到了将数字化技术与创意传播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研习营学员参与活动交流
推动文化传播创新,构建文博数字化人才生态
“繁星计划”文博导师团新媒体内容创作者研习营是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与文博行业、视频创作者深度联动的创新尝试,旨在通过人才培养、科学方法引导和持续输出,破解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发展中面临的传播困境。
未来,项目将在更多城市落地推广,优秀学员还将有机会作为导师分享授课,为中小博物馆持续输送数字化内容创作人才,形成“人才培养-文化输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体系。作为一次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的实践探索,本次研习为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未来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