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梦人之 - - 屌丝如何逆袭成大师?
一.迷信科技,一跤摔出了个江山“名人”他叫杨远锋,77 生于浙西江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种过田,砍过柴,养过猪,给国家交过公粮,因小时家贫,初中肄业后就在家务农,虽仅应试教育小学文凭但他尤爱科技,省吃俭用订阅了《农村百事通》、《农村新技术》等科技期刊,他有个梦想,希望依靠科技改变命运。
16 岁时他在《农民日报》上看到新科技成果《人造柴油技术培训》广告,年少无知的他以为大报社不会骗人,兴高采烈的把借来的钱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汇到了江西那家技术服务部...... 终归还是年轻了点,一出初中的校门就被社会大学给狠狠的上了一堂永生难忘的大课。这事被他发小偷偷爆料到江山广播电台,很快他被人造柴油这伪科技骗的事情传遍了整个江山县城及各乡镇的各角落,柴油没造出来倒被整成了个“名人”。明明没在江湖飘宅在山区也挨刀,一夜之间成了别人嘴里的笑柄,这是他第 1 次出名,也是追梦路上摔的比较痛的一跤。

二.矢志不渝,科技是改变命运的法宝22 岁时,父亲因病去了天国,看病与料理完后事家里已无余钱,他就到亲戚家借了 200 元盘缠,从此背井离乡独自来到衢县寻求新的发展;虽被伪科技骗过,但他来到衢县后依然爱做科技梦,他几乎逛遍了衢县城区的所有书店,后来他发现衢州农技 110 服务中心订有大量的科技类期刊和报纸,于是他一有空就往衢州市农业局跑,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从打工开始、到开店、再到搞发明、到成立公司,一路走来他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事实的确如此,之前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储备助他在发明创新之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因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衢州市科技局授予了:《首届最美科技人提名奖》荣誉;他还被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中国创造学会吸收为会员;

如今,他先后发表论文 3 篇,登记版权20 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0多项。他所营《叶艺文化》项目受到了省市区相关领导及国家文化部领导和日本驻华大使的好评,《叶艺文化》中的“叶画”品类还被经信委推荐入选国家文化部重点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为衢江区在国家工美行业史册上新增一笔浓墨,实现了零突破;他的发明成果荣获《衢州市 115 人才发明创新奖》、《衢州市115人才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奖》、《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二等奖》。

三.自建大学,做个混在教授堆里的农民搞发明的时间长了,慢慢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发明是有方法可依的,恰巧浙江省科技厅要举办 2010 年苏联创新方法 triz 培训,但要本科以上才能报名,反正被拒绝了又不会怀孕,他决定鼓足勇气问问看,也许是他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打动了省厅的领导,陈建民等领导决定破格录取他,于是和许多学士博士及教授们成了同学,受到科技部创新方法专家张武城教授、刘彦辰老师的启蒙。在杭州一星期封闭式培训的第一课上,张武城教授说中国还没自己的技术创新方法体系,于是他又蠢蠢欲动,想创建一套中国本土创新方法理论体系。研究创新方法理论不易,缺知识储备,没团队没平台怎么办?毛泽东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他苦思冥想后突发奇想: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自己创建一所免费大学并给自己请上百名教授为师。您看又做梦了吧?他敢想敢干打定主意后,他充分利用互联网以QQ 微信作为载体创建创新方法学术交流群,再把中国发明协会、创造学会、创新方法研究会的许多专家教授们拉到群中,很快就打造出 500 人大群,他把自己定位为公益小二,竭尽所能为群友们提供服务,奖励自主创新的案例分享,制造各种创新类话题积极引导大家交流辩论,组织专家、教授们在群里面开展创新方法公益课......

付出总有回报,公益小二虽利他利社会,但也相当于给自己建立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给自己请了几百个各行业的专家、博士、教授们当免费的导师。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衢州农业局、人社局、团委等组织的培训,到衢州学院、浙江省团校、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参加进修争取多方位提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初步完成一套中国本土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创建,获十多项原创学术研究成果,部分成果不但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还进入许多教授的论文,并被许多大学编入教程供数百万大学生们所学用,连中国工程院的何继善院士和北京大学的张海霞教授、湖南工学院任长安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教授等等大量高等学府的教授们及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院官网及台湾地区的萬尚俊将军和溫在春将军们都在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现被他人所引学用总量已超数千万+人次,创造了衢州学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四.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科普培训
在衢江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余小琴理事长的感召下,他加入了公益组织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并加入浙江省科普联合会,致力于传道受业解惑科普工作。这些年他积极反哺社会,先后为中国儒学馆和一些学校及社区做过许多场次纯公益的文化技艺培训。他走向大学的讲堂,先后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及中学、小学、少工委等聘为辅导老师,至今他已对外开展文化技艺和创新方法科普约 200 场次;在创新教育方面他所参与辅导的孩子们获得省市区和北京中科院等官方颁发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二十多项;他个人也被衢江区科协和少工委、共青团及衢江区教育局等联合授予《青少年创新优秀辅导老师》称号。陶行知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应试教育机制导致当前中国创新型人才奇缺,他始终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天赋都具备成为千里马的潜质,只是缺少开启他们天赋之门的机会,或缺少发现他们天赋之才的伯乐,或缺少那种让千里马奔腾的环境。都说成功无法复制,其实不然,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发明创新经验和文化艺术从业经验及创业经历结合大数据汇编出一套可复制性强非常实用能快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文化艺术人才的方法论,以期未来培养更多人才;五.追梦科技,掌握创新方法屌丝也能逆袭成大师事实证明:一个应试教育小学文凭的农民,通过科技创新也能改变命运;他省吃俭用先后自费投入百万,依靠执着的恒心不惧冷板凳冷馒头终创建了《叶艺文化体系》和《人本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在逐梦之路上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屌丝逆袭,并获得了超越国内大多数同行的业绩,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他被市委及政府有关部门授于:衢州市十大优秀青年、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文艺名师、浙江省优秀技能人才等各种荣誉20 多项,获官方颁发的金奖银奖铜优秀奖等各种奖励 30 多项;他通过官方考、评获得:国家一级创新工程师、二级民间工艺技师、三级企业企业培训、二级农艺工技师,及农民高级技师资质。他的部分故事还被许多大学作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教学案例;他还受到《香港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及《中国人事组织报》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是国家刚需未来发展的趋势,他追梦科技实现屌丝逆袭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大于努力,方向决定成就,掌握创新方法哪怕过去只是个屌丝,只要敢想敢干不轻言放弃,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律及恒心,您我他皆能成功逆袭,并做出一番有利于国家科技进步的成绩。心若在梦就在,正如马云先生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