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湖南衡东县杨桥镇东烟村致力挽救祠堂文化

东烟村位于湖南省的衡阳和衡东县东北部,毗邻株洲市朱亭镇,全村共有35个村民小组,858户,3838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省道X211线穿村而过,北连株洲长沙,南通衡东衡阳,东接攸县江西。这里是一个阳光灿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人文蔚起的风水宝地。

东烟——地名的由来

早在1400多年之前,唐代一位极负盛名的书法大师怀素住在衡山县城一江之隔的晓霞峰上。他自幼为僧,酷爱书法,因家贫无钱买纸,于是在房前屋后山坡上种植芭蕉上万株,轮番采摘蕉叶练字,其住所称之为绿天庵,怀素每天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狂草,有一天清晨他站在晓霞峰之巅,往东远眺,只见一轮朝阳照射在七十里开外的凤凰峰上,此峰云蒸霞蔚,甚为赏心悦目,凤凰西麓不远处缕缕青烟,团团薄雾在徐徐升腾。白烟晴岚,变幻无穷,似下凡仙女,在浴池中轻歌曼舞;像蜜蜂彩蝶,环绕花丛振翅低飞。此情此景,怀素不禁脱口而出;美哉东烟!妙哉东烟!故将这块热土定名为东烟。但在很长一段历史的时间东烟这个名字没有列入国家行政区域名,只知道有个东烟冲。东烟这个地名直到1387年(明洪武11年)衡山县分设崇岳、紫盖、义城、武阳、永平、兴乐此六个乡。乡下设里,里下设保,东烟冲属武阳乡、潭陂里东烟保。自此东烟这个地方才正式列入行政区划内,保甲制以后即是乡社,队建制,解放初期即为东烟乡东烟公社,东烟大队,改革开放以后即改为乡镇、村建制、东烟被划为杨桥镇东烟村。

美在东烟梦想祠堂

   东烟是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作为共和国母亲身上的一个细胞,他伴随着我们祖国一道,走过了天荒地老的蛮荒时代,走过了漫漫长夜般的封建时代,如今终于走进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时代,早在公元前4000年-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一些从中原迁徙来的先民开始在湘江两畔,洣水南北繁衍栖息,从距东烟不远的大桥湾西园村何家嘴遗址和石湾镇双凤村大樟树遗址来看,6000年前的先民开始普通使用有孔的新石器和用火烧制陶器,那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离青铜器、铁器问世的日子还很早,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和简陋的弓箭。历史虽然开始进入原始社会晚期,但人们仍旧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生活。到了夏商和周朝,开始有人类在小初,白莲一带活动,发展农业、休养生息。而此时的东烟,仍是一片混沌未开的原始森林,没有人烟。

 早在千年之前的宗太宗淳化年间(990年-995年)仅有四五户不知名的先民开始在这里定居安家,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驱蛇虎、猎野兽、斩荆棘、采药材、捕鱼虾、伐竹木、建茅舍、修梯田、栽果树、植桑麻、种五谷、久久与世隔绝的荒芜之地,终于升起了第一缕袅袅炊烟。深山密林中、开始响彻鸡犬之声。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天下兵荒马乱,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3年)汉高祖刘邦第67代嗣孙,当朝尚书、进士经魁刘仁可隐居不仕,回到老家江西吉安永新药湖避乱,然后与其兄德可、信可迁徙攸县泓溪,继而有徒迁东烟,娶本地女子贺氏为妻,生有四个儿子,从而开派东烟刘氏各房,然后父生子,子发孙,人丁兴旺,成为东烟一个旺族。被东烟刘氏尊为开基始祖。

 康熙戊寅年即公元1698年由仁可公位下嗣孙如升公买地置田,倾尽家业。发动族人择地石湾坪。建成祠堂一栋,距今也有三百二十三年历史,公元1958年大跃进期间,因当时修建白莲水库、因其祠堂在水库蓄水淹没区内而被无偿拆除,其砖瓦木料全部用于建造东烟公社办公楼。当时的刘氏祠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0亩有余。成两层四合院,不仅能供租还办有学校,据衡山县志记载,这所祠堂在解放前夕,还办了一个女子专班,培养了不少革命战士。整个祠堂从建到拆,营运了270多年,是东烟族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族人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发表以后,东烟人民与时俱进,特别是一些老前辈出乎恢复祠堂的梦想,提出要继承先辈遗志,提出了重建祠堂的构想,并推举衡东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刘跃中为首,组成重建祠堂理事会,得到了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党总支书记谭祖春亲自出面做好2组村民的思想工作,划定一个荆棘丛生的荒坡作建祠用地,发动东烟族人自觉自愿捐款,于2021年底完成了祠堂的重建工作。

精心构思,打造祠堂文化

2020年,衡东县合村并镇以后,恢复了原老东烟村的建制,将东烟村划出去的团源、排形村两个与东烟村合并为东烟中心村,村党总支书记谭祖春一上任,首先看中了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要做好村里的工作,必须依靠在家的老年人扶持,于是就提出了以孝治村,重阳节召开了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会,会上表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先进典型,并建设了孝文化长廊,谁知凝聚了老年人的心,就凝聚了全体村民的心,全村300多位老人都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并做到了各家的工作,各家的老年人去做,二是利用祠堂,建立了宏扬正能量的族规祖训,用规矩管人,按规矩办事,三是建立村里的名士墙,把进步的历史人物和现今人物的简要事迹挂上墙,起到引领全村人民上进的教育作用,四是村里成立的民间乐队,自编自演一些适合时代进步,弘扬正能量的文艺节目,利用村里红白喜事进行宣传演出,不仅收费低,而且克服了其他演出队的低俗文化艺术,深受群众欢迎,通过祠堂文化建设,现在全村的正气树起来了,村民的觉悟高起来了,村民的心凝聚起来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文   刘东发)
                               

Copyright © 2018-2026 北京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