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诗选(一):北京世界遗产(组诗)
编者按:2010年10月,以《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概念与实践》(九州出版社,胡翔,ISBN978—7—5108—0688—9)为标志,“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概念正式出炉。胡翔《北京旅游诗选》以北京旅游资源为对象,采用“以纪来游、以文化人”的方式展开写作,成为推行“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最重要的写作实践。从本期起,将陆续推出《北京旅游诗选》系列,一是为北京旅游插上诗歌的翅膀,把北京旅游介绍给全国和全世界;二是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冀为全国各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供诗歌方案;三是以此为契机,北京引领,全国联动,让壮丽的祖国河山和深厚的中华文化不断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世界遗产名录》是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时建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国有世界遗产53处。其中北京有七项,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明清皇家陵寝、大运河。
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亘初苍苍复与论,几回梦寻北京人①。
石头②磨过销日月,火光③射去烂乾坤。
粉妆④长弄染春色,鸟巢⑤高居入秋云。
襟山带林重重谜,散作洞天第一勋⑥。
【注释】
①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北京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直系祖先之一,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②③开始使用石器、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④据说经过英国迈克尔.苏立文的考证,北京人用骨针缝纫兽皮衣服、用穿孔石珠和涂抹赤铁矿粉打扮自己,并断言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文明历史最早的有意识的化妆行为。
⑤鸟巢,即模仿鸟类筑巢造窝。穴居和巢居是我们祖先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创造性体现。
【资料】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始建于1953年,是一座古人类的遗址博物馆,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18年,瑞典科学家安特最早发现了周口店,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家们继续对周口店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至今,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二、长城
寂寞大荒①间,彼惟念中原②。
逶迤入塞云,凌厉销烽烟。
皇业③一何兴?兆黎④几曾安?
忽然秋风起,一撇又千年⑤。
【注释】
①大荒有两层意思,一是偏远荒凉的地方,二是时空中历史的远方。
②万里长城是中原王朝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有观点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不是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边界线。
③④皇业,帝王的事业。兆黎,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⑤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资料】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源于此,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多为明朝时期修筑,1987,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以八达岭长城最为有名,八达岭长城是居庸关的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三、故宫
几几春秋在,龙阙①究可猜。
金殿染黄月,红墙隔绿槐。
尘落王气浮,雨过紫云开。
上元一夜灯,盛期又重来②。
【注释】
①龙阙,即帝王的宫殿。这里指北京故宫。
②2019年1月6日,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复原“天灯”和“万寿灯”。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资料】
故宫是我国明清时代的皇家宫殿,俗称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所在。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被称为世界五大宫,其中北京故宫被誉为五大宫之首,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天坛
皇天后土几回祷①,韶乐②不尽飞赤霄。
山河憔悴殇切切,君臣穆肃奉滔滔③。
降福九五邦储厚④,镇石七八北斗高⑤。
怜拯苍生圣德在,须知乾坤秋更老。
【注释】
①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明清修建、修缮、扩建,合祭皇天后土,分别在圜丘坛(冬节)和祈谷坛(孟春)举行祭天、祈谷大典。
②中和韶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传统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传统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③句写山河憔悴、五谷不升,所谓“五谷不升,谓之大侵”(《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怜爱苍生社稷的帝王携众臣虔诚地祭天祈福。“滔滔”既是觞酒滔滔的形象再现,也是拳拳之心的抒情表达。
④九和五均为《易》卦爻位名,总体就是“至数”的意思,是最大的、最全的福。邦储丰厚,安民固国。
⑤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增泰山之高,加厚小丘之基,以报天地,是帝王报天地受命之德的一种重要礼仪。传说明成祖因梦指引,按照北斗星的方位排列七块寓意泰山七峰的巨石作为镇石,即七星石;然而,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是源自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建立的,满足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为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即共有八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资料】
天坛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天坛公园现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署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五、颐和园
历劫哭无前,恭惟更有年。
水①拖半天碧,山②接几堤烟。
楼台③月隐空,长廊④星移远。
知鱼⑤何得趣?听鹂⑥须尽欢。
金光穿洞⑦开,铜牛⑧望我还。
竹影⑨和诗瘦,花径⑩与人闲。
帝词⑾任千句,东风又一帆⑿。
皇家复水乡,美哉颐和园。
【注释】
①②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这里描述的“水、山”分别指昆明湖、万寿山。
③④颐和园有四大部州汉藏建筑群,以及智慧海、佛香阁、排云殿、月波楼等楼阁亭台,甚为壮观。而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⑤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来的。
⑥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
⑦位于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每年到了冬日的时候,便会出现“金光穿洞”的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⑧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这只铜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
⑨⑩有这样一幅对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形象地道出了这里的清朗静谧、朦胧神秘,给人以无尽美感。
⑾清漪园建成后,乾隆帝非常喜欢这座山水园子,每年数次前往游观,光吟咏清漪园的诗就多达1500余首。
⑿游船是颐和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所谓“东风且莫催归舟,人在翠影白帆间”(胡翔)。这里“风、帆”有一语双关之意,既是游船的实景再现,也是诗人扬帆远行的生动写照。
【资料】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咸丰年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直至光绪14年才得以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而后颐和园又曾先后两次遭到破坏,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六、明清皇家陵寝
天寿形胜势无衰①,犹认帝陵龙虎怀②。
神路③肃肃纷纭多,无字碑石④任尔猜。
【注释】
①是说十三陵所处的天寿山麓形胜势盛,为风水宝地。
②在陵园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③神路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④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的石碑刻有“大明长陵神功神德碑”字样,以及下面刻有朱棣儿子为其题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的十二陵的石碑上都没有碑文,属于无字碑。
【资料】
明清皇家陵寝指建于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寝建筑群,2000年——2004年,清西陵、明显陵、清东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盛京三陵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的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位于北京的明清皇家陵寝中最著名的便是明十三陵了,它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成,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七、大运河
旧迹①郁苍苍,谁识王朝长?
长河起风烟,龙舸载漕粮②。
寂寞九重月,浩叹千里浪③。
一页一页撕,只剩血残阳④。
【注释】
①在大运河岸边,有码头遗址、古桥名碑、镇水石兽、燃灯佛塔等旧迹,见证大运河的繁华与悲壮,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②漕粮,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作为帝国命脉的运河漕运,在农民、跑船人、官吏、造船人、河工的共同保障下,高效运转。 通过对“长河、龙舸”的描写,展现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漕运传奇。
③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当然也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漫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通过对九重月的现时“寂寞”、千里浪的遥远“浩叹”,从侧面写出了百年运河的沧桑。
④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漕运始于隋唐,终于清末。1901年,清政府正式下令终止漕运,“残阳”象征这项实行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资料】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一共分为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个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至今已有2500余年,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在中国的漕运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翔 /城市学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