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湘市三完小家校协同育人纪实
“精雕细刻育新人,浓墨重彩绘蓝图”。
湖南省临湘市三完小家长学校开办于2000年9月。20多年来,在狠抓组织建设、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办学效益等方面创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突出留守儿童管理。养成教育实施“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创建学习型等多方面互动育人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1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007年被评为“岳阳市示范家长学校”;2008年被评为“岳阳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10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示范家长学校”,连续十三年产被市关工委、教育局授予红旗单位或先进单位;2018年被教育部评审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2022年度湖南省少儿戏曲梅花”选拔评审,戏曲课本剧《周瑜打黄盖》荣获“优秀集体节目”。2022.9.学校被湖南省文化与旅游厅、湖南省教育厅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读物、进课堂、进校园”项目实施学校。
一、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师 158 人(在职教师 111 人、离退休教师 47人),学生1972人,共设38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寄托班 10 个。从2000年9月开学后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对1-6年级学生家长按班级上课,每年2次。2006年后,家长学校改为学制两年,仅对1-2年级家长开办培训班,每学年4次,两年结业。参加人数达 500 人次( 12个班,每个班 50人左右),学员参与率95%以上。坚持班级授课形式,按班次配备班主任为兼职教师,聘请退休教师杨美玲为专职教师,并在临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花鼓戏剧团的大力支持下,委派花鼓戏传承人曹小红、何守金等老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里来学校上课,将各种戏曲、聂市十样锦等非遗内容更专业、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
我校从开办家长学校以来,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整体部署,摆上学校工作议事日程,由常规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程序。
1、加强领导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
家长学校成立了校务会。学校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专管、政教处主任专抓负责制。校务委员由工会、教导、政教、关工委、班主任与家长代表组成,每学期召开校务会1次,研究家教活动,确定教学内容、教研活动计划,全面制订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家长学员按班级入册,明确管理责任到人。政教处主任兼任家教教研员。1-2年级班主任负责管理教学有关事项。
2、建立规章制度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基础。
为了健全、稳定家长学校,学校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长委员会章程》、《经费审查制度》、《家长学校教学、教研制度》、《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学员评优奖励制度》、《课题科研申报、评审制度》,把家长学校班级工作纳入全日制班级目标管理、教师有突出贡献的在评优晋级中加分奖励。
(二)完善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1、选聘合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近五年来,我校3次聘请国家关工委讲师为学员讲课,常年聘请退休教师杨美玲为家教辅导员,每学年学校校长运用广播讲座形式讲课1次,班主任利用每学期家长会良机主讲家教内容,做到点面结合,提高家长家教理念,规范家教行为。
2、固定教材,统一教学内容。
20多年来,我们先后采用国编《小学生家长手册》、省编的《小学生家长读本》、临湘市教育局编印的《小学生家长培训读本》等教材,做到新生一年级家长每人一本(每年定数260册左右)。学校将戏曲操《花开梨园》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阳光大课间中,在2022年全市阳光大课间大比武中,喜获小学组综合排名第一。师生们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亮相将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凸显得淋漓尽致,共同践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班级授课形式,确保浓厚的家教氛围。
教学采用班级面授形式,每次上课都有正、副班主任参与,学校领导到班督查,确保家教效果良好。同时坚持十有:有校牌,有领导机构,有专、兼职教师,有教案,有组织网络,有教学场地,有工作计划,有年终总结,评比考核,有固定教材,从2016年至2022年学校收集家长优秀心得近百篇。
4、筹集资金,保证家长学校活动经费。
为了保证学校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单一性的拨款30000元以上作为专项经费使用,效果良好。
(三)大胆探索和研究,创新家庭教育特色。
1、办好留守儿童寄托部,加强留守儿童各项管理。
从2007年起,学校应社会、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办起了“留守儿童寄宿部”、“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设有“热线电话”学校由原寄宿生61人发展现有500人,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室内清一色的小花被,摆设整齐划一的生活用品,似如军营的气氛,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景色,吸引来自七乡八镇及岳阳县、云溪区部分留守孩子前来就读。他们虽然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但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到家的温暖。
早在2007年岳阳市留守儿童现场会上,时任学校关工委主任陆君亮老师以《同在蓝天下,共享关爱情》为题作了书面发言,并在岳阳市教育局关工委《关心下一代信息》予以刊载。《中国教育报》、《科技新报》记者来校专访,对我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省市领导多次来校视察,促进了留守儿童工作年年创新。
2、实施“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促进校园气氛更和谐。
从2017年起,我校按年级分阶段提出养成教育目标,通过“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好习惯伴我成长”评比活动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效果良好,得到市关工委、教育局领导的认可,2018年被临湘市教体局评为小学阶段唯一1个“班级管理先进单位”。
3、以学校为依托,创建学习型家庭。
从2016年至今,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依托,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轴,以终身学习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主导作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利用创建教师学习型家庭辐射作用,带动和指导全体家长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产生了一些效果。
其一,家庭学习环境改善。如今大部分家庭麻将桌少了,家里藏书多了;吵骂声少了,读书声多了;单就教师学习型家庭为例:每户藏书100册以上,订报纸3种以上占80%,亲子共学时间达1小时。
其二,学习气氛浓厚。学习型家长增强读书兴趣,增加了亲子交流,增进了亲子的相互感情。
其三,家长的整体素质提高。大部分老师通过创建活动提升了做人品位,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如节假日郑娟老师带着孩子常去看望双亲,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感染孩子。
其四,家长的教学心愿与教育方法大有改进。学生李家熠的妈妈在学习心得中写着:“过去对待孩子,不听话就声严色厉,不是斥责就是谩骂。如今教育理念大有转变,母子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平等交流,不能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了。”孩子也说:“过去爸妈的脸色难看,如今态度温和多了。”
学校周边的金河社区负责人来校座谈时说:“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后,社区周边的麻将馆生意萧条,只好关门,邻居之间吵架现象也少了,社区充满和谐的气氛。”
回顾过去,我校创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先进找差距,还任重道远。今后,我们须在规范化、制度化、科研上狠下功夫,探索工作规律,促进科学发展,使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何金佐、李小和、杨玲)
2023年2月14日
湖南省临湘市三完小家长学校开办于2000年9月。20多年来,在狠抓组织建设、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办学效益等方面创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突出留守儿童管理。养成教育实施“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创建学习型等多方面互动育人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1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007年被评为“岳阳市示范家长学校”;2008年被评为“岳阳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10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示范家长学校”,连续十三年产被市关工委、教育局授予红旗单位或先进单位;2018年被教育部评审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2022年度湖南省少儿戏曲梅花”选拔评审,戏曲课本剧《周瑜打黄盖》荣获“优秀集体节目”。2022.9.学校被湖南省文化与旅游厅、湖南省教育厅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读物、进课堂、进校园”项目实施学校。
一、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师 158 人(在职教师 111 人、离退休教师 47人),学生1972人,共设38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寄托班 10 个。从2000年9月开学后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对1-6年级学生家长按班级上课,每年2次。2006年后,家长学校改为学制两年,仅对1-2年级家长开办培训班,每学年4次,两年结业。参加人数达 500 人次( 12个班,每个班 50人左右),学员参与率95%以上。坚持班级授课形式,按班次配备班主任为兼职教师,聘请退休教师杨美玲为专职教师,并在临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花鼓戏剧团的大力支持下,委派花鼓戏传承人曹小红、何守金等老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里来学校上课,将各种戏曲、聂市十样锦等非遗内容更专业、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
我校从开办家长学校以来,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整体部署,摆上学校工作议事日程,由常规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程序。
1、加强领导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
家长学校成立了校务会。学校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专管、政教处主任专抓负责制。校务委员由工会、教导、政教、关工委、班主任与家长代表组成,每学期召开校务会1次,研究家教活动,确定教学内容、教研活动计划,全面制订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家长学员按班级入册,明确管理责任到人。政教处主任兼任家教教研员。1-2年级班主任负责管理教学有关事项。
2、建立规章制度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基础。
为了健全、稳定家长学校,学校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长委员会章程》、《经费审查制度》、《家长学校教学、教研制度》、《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学员评优奖励制度》、《课题科研申报、评审制度》,把家长学校班级工作纳入全日制班级目标管理、教师有突出贡献的在评优晋级中加分奖励。
(二)完善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1、选聘合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近五年来,我校3次聘请国家关工委讲师为学员讲课,常年聘请退休教师杨美玲为家教辅导员,每学年学校校长运用广播讲座形式讲课1次,班主任利用每学期家长会良机主讲家教内容,做到点面结合,提高家长家教理念,规范家教行为。
2、固定教材,统一教学内容。
20多年来,我们先后采用国编《小学生家长手册》、省编的《小学生家长读本》、临湘市教育局编印的《小学生家长培训读本》等教材,做到新生一年级家长每人一本(每年定数260册左右)。学校将戏曲操《花开梨园》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阳光大课间中,在2022年全市阳光大课间大比武中,喜获小学组综合排名第一。师生们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亮相将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凸显得淋漓尽致,共同践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班级授课形式,确保浓厚的家教氛围。
教学采用班级面授形式,每次上课都有正、副班主任参与,学校领导到班督查,确保家教效果良好。同时坚持十有:有校牌,有领导机构,有专、兼职教师,有教案,有组织网络,有教学场地,有工作计划,有年终总结,评比考核,有固定教材,从2016年至2022年学校收集家长优秀心得近百篇。
4、筹集资金,保证家长学校活动经费。
为了保证学校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单一性的拨款30000元以上作为专项经费使用,效果良好。
(三)大胆探索和研究,创新家庭教育特色。
1、办好留守儿童寄托部,加强留守儿童各项管理。
从2007年起,学校应社会、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办起了“留守儿童寄宿部”、“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设有“热线电话”学校由原寄宿生61人发展现有500人,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室内清一色的小花被,摆设整齐划一的生活用品,似如军营的气氛,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景色,吸引来自七乡八镇及岳阳县、云溪区部分留守孩子前来就读。他们虽然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但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到家的温暖。
早在2007年岳阳市留守儿童现场会上,时任学校关工委主任陆君亮老师以《同在蓝天下,共享关爱情》为题作了书面发言,并在岳阳市教育局关工委《关心下一代信息》予以刊载。《中国教育报》、《科技新报》记者来校专访,对我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省市领导多次来校视察,促进了留守儿童工作年年创新。
2、实施“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促进校园气氛更和谐。
从2017年起,我校按年级分阶段提出养成教育目标,通过“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好习惯伴我成长”评比活动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效果良好,得到市关工委、教育局领导的认可,2018年被临湘市教体局评为小学阶段唯一1个“班级管理先进单位”。
3、以学校为依托,创建学习型家庭。
从2016年至今,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依托,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轴,以终身学习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主导作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利用创建教师学习型家庭辐射作用,带动和指导全体家长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产生了一些效果。
其一,家庭学习环境改善。如今大部分家庭麻将桌少了,家里藏书多了;吵骂声少了,读书声多了;单就教师学习型家庭为例:每户藏书100册以上,订报纸3种以上占80%,亲子共学时间达1小时。
其二,学习气氛浓厚。学习型家长增强读书兴趣,增加了亲子交流,增进了亲子的相互感情。
其三,家长的整体素质提高。大部分老师通过创建活动提升了做人品位,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如节假日郑娟老师带着孩子常去看望双亲,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感染孩子。
其四,家长的教学心愿与教育方法大有改进。学生李家熠的妈妈在学习心得中写着:“过去对待孩子,不听话就声严色厉,不是斥责就是谩骂。如今教育理念大有转变,母子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平等交流,不能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了。”孩子也说:“过去爸妈的脸色难看,如今态度温和多了。”
学校周边的金河社区负责人来校座谈时说:“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后,社区周边的麻将馆生意萧条,只好关门,邻居之间吵架现象也少了,社区充满和谐的气氛。”
回顾过去,我校创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先进找差距,还任重道远。今后,我们须在规范化、制度化、科研上狠下功夫,探索工作规律,促进科学发展,使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何金佐、李小和、杨玲)
202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