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临湘要擦亮吴獬文化名片

                      杜纯梓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临湘位于南北交汇、山川壮美之胜地,自古受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浸润,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振兴临湘、实现高质量发展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特别重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这种背景下,岳阳市政协文史委和临湘市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吴獬廉政文化研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吴獬是临湘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临湘立县千余年来,产生了众多有作为、有建树的名人。吴獬是声名远播的硕学通儒、廉正亲民的循吏直士、矢志育人的教育大家。卓荦不凡,影响很大。       
吴獬愽洽经史,淹贯群籍,是名符其实的湖湘才子,湘季名儒。先生少有才名,读书用功甚勤,诸经成诵,以至咯血。二十岁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研读,与王德基、阎士良、皮锡瑞等杰出才俊角逐上下。晚清著名学者、经学鴻儒叶德辉说吴懈为学“由龙门兰台,上溯周秦诸子,下亦学止于昌黎”。他出入坟典,深窥堂奥,格物穷理,富于卓识,“偶纵论古今德治、礼治、法治得失若观火”(李洞庭《吴凤孙先生墓志铭》)。       
先生时有精悟要论,笺于书翰。《适意》诗云:“酒余取所储,编次使归类。时时堆如山,绪乱纷若猬。”因“平日不喜留稿”,随时流散,加之去世后子嗣们对其遗墨处置不善,现所存著述较少,不足十之一二,不能反映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全貌。据吴獬后裔和家乡老人们说:吴獬任金鹗书院山长时,吴佩孚驻军岳州。吴佩孚仰慕先生文名,自称“学生”,有所过从。吴獬书联“民国正需廉耻将;吾家曾出广平侯”以励。吴獬去世后,吴佩孚派专人到吴獬故里,表示愿将老师的著作全部刻印出来。吴獬长子吴景昱与侄子吴赤伯随即将吴獬的手稿装满三大竹箱,送至洛阳,交给吴佩孚。后吴佩孚被北伐军打得一败涂地,这些书稿不知所终。吴佩孚本人却出版了几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这事可信度很高,令人痛惜浩叹!尽管如此,就从目前搜集到的极有限文献资料中,也可察知、仰望先生的学识渊博、道术深泓。其丙子乡试闱艺三篇、己丑会试闱墨四篇对经义的理解、阐发博洽精警,慧心独到,以古鉴今,发人深省。时人称之为“真才人之极笔也。”以一章一节之制艺而知诸经研琢之功力,非精熟透悟不能至此。与吴獬交谊很深的曾广钧在《吴凤孙先生传》中提到:吴獬“语经以得经意为主,不守一家之说,所草《易注》,即本此意。”先生晚年还编了《獬录宣讲》一书。惜乎《易注》《獬录宣讲》均已散佚,我们不得受教。      
尤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吴獬毕十年之功编著的《一法通》。现在人们都视之为“民俗文学”。将吴獬作为“民俗文学的践行者”。这实际低估了该书的价值。我多次品读、追溯《一法通》全部条目,其中固然收录了不少民间谚语俗话,而较大数量的格言警语采撷于古籍文苑。经、史、子、集无所不包,隽言妙语靡不遍搜。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老子》《论语》《楚辞》《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鶡冠子》《孙子》《法言》《朱子全书》;《春秋》《左传》《公羊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汉书》《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农政全书》《汉乐府》《世说新语》《全唐诗》《东坡全集》,等等。还有许多择录于古、近代小说、话本、传记、戏曲和诗论词话。连不常见的《鹤林玉露》《敦煌变文集》《金瓶梅词话》《北窗琐言》《清嘉录》都有采择。几乎涉及所有流传于世的典籍名著。凡有益于治政安民、睦邻和众、息讼宁人、齐家立业、处世为人、孝亲行义、修身养性、向善除恶的智慧之语、劝戒之词都尽量收于集中。雅俗共赏,人称“百科全书”。从这里可以看出吴獬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他将儒学精义、圣贤哲思通俗化、普及化,以便说易记的韵语形式让其渗入民间家常,接近市井烟火。     
得其学养之富赡、智识之卓拔、禀性之特立、志趣之超逸,其诗、文、联俱胜。他深谙古文妙谛,不尚宗派,不拘一法。逞其意而遣其词,肆其气而运其局,游弋于浓淡平奇、清密雄峻之间。往往恣睢踔厉,自出机杼;曲尽文情,富于天趣,一扫近世靡弱蹈袭的气习。尤以时文名世,士人奉为矩矱。叶德辉称他“以其文雄视沅湘九郡”。他的诗、联也风神独具,特色鲜明。惯以巧慧奇崛的文字寓覃思逸兴,出人意表,充满机趣。又善以“眼前景致囗头语”抒写俗情,无意不达。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词楹联虽多为交往应酬之作,但文思之奇、藻饰之妙非一般人能够达到。其中大多”词旨深厚,不失风人之遗。”       
吴獬具有亲民廉正的突出品德和执着操守。他的亲民恤贫、公而忘私、不贪钱财、甘守清贫已沦肌浃髓,发自内心,且终身恪守、自觉践行。从他在闱墨里对“耕不问奴、织不问婢,各取盈于编户之家”、致使百姓“穷年冻馁”的“不晓事长官”的愤然指斥,到 对坚苦卓绝、处处怜恤百姓的临湘知县李子仁的由衷歌赞;从以“吾为民来,非为钱来也”的真情表白,辞谢梧州厘局肥缺,到作劝民三歌,禁绝抽头摊规;从县衙正堂悬挂“简政宽刑,与民为善;修文重礼,息讼宁邦”的扁額以为儆戒,到“只身下乡询民疾苦”,察访真相,“判决无不当”“民隐尽达”;从鞠实严治“猪崽案”受阻,“痛民隐之难于上达”,到辞官返湘,决请改教;典型而鲜明地表现了吴獬至真至诚、倾心为民的高风亮节和清廉自守、皭然无污的磊落襟怀。       
吴獬出身簪缨世族,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命官。虽官阶不高,也是显门大户。自己荣登进士,满身才学,却时刻将百姓的忧戚冷暖记挂心头,尽瘁为民,非常难能可贵。他一生安贫乐道,极其俭朴。常年布衣长袍、纸伞钉鞋,从不讲究礼面和享受。尽管自己家境并不好,晚年几近落魄,却一直热心于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倡办、捐助了多项义举,连教书的束修也贴补进去。象他这样不惜己身、痴心为民、刻厉清修的廉吏仁人古今少有。       
吴獬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投入教育,前后从教五十余载。曾执教于临湘莼湖书院、岳州金鹗书院、通城青阳书院、茘浦正谊书院、芷江敦仁书院、衡山研经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以及湖南高等师范学院、岳郡联合第一中学、南京三江高等师范等学堂。这些书院、学堂都是当时国内、省域名气很大的教育重地、人才渊薮,非博学富才、义精仁熟之师不能执其教席。吴獬以进士之荣、才子之质躬耕杏坛,数十载传经弘道、滋兰树蕙,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他讲学重于明义理、求真知,而不屑屑于章句诂训。他教育学生:“为学务实践,靡汉宋朱王门户见。于经主集义,不困守一家笺注。”他是经世致用学风的大力鼓吹者和积极践行者。心系国祚,关心时事,积极从事和参与革弊图新的社会实践。维新变法期间,与熊希龄、黄膺等五人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献整顿通省书院七策,疾呼“以兴学育才为救亡之法”。他为衡阳研经书院撰联:“当代需人才,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股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他清凉寺一百八下钟声”。为长沙校经堂撰联:“总要十年功,博览后好专精,专精后好博览;何为百家货,当行中能出色,出色中能当行”。为桂林府读书堂撰联:“榕树不腐,桂树不雕,华实未难栽,先在深培根脚;漓江自南,湖江自北,波澜皆尽致,各须浚取源头”。这些联语明确、显豁地表达了吴獬卓越不凡的教育思想和育才理念,对湘桂学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吴獬执教之处学术端严,“文风丕变”,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经世之才,如符宁一、曹典球、彭一湖、李洞庭、刘洪等。          
吴獬不是一个普通的乡儒塾师,他以其杰出的才学、清德和教泽誉满士林,名重当世。他在岳麓书院攻读时“为院长丁伊辅所激赏”。己丑会试考官潘祖荫见面就称他“才子”,力主录为“会元”。 前清御史、经学大师、著名的文献学家叶德辉与他“交久且深,且稔知其行谊。”同榜进士曾广钧称他的文章“风流隽永,天然有笔,足以永之。”《湘雅摭残》盛赞他“丰才博学,兀奡自喜。其文出入唐宋名家,诗格则在玉川、白傅之间”。当时在省城长沙士庶“争一识名士吴先生为快”。那些志于激浊扬清、整饬吏治的官宦都“举君卓异”,以为楷模。他的声誉远播湖湘之外。大学问家、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说自己“宦游在外,间与人论晚近不拘宗派之作者,举君名字,多能知之”。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杨树达说吴獬“居京师时,公卿有先施投谒者。至今士大夫艳称之”。吴獬去世后,民国总理熊希龄送挽联云 :“八股时文天下重。一身正气九州名”。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他的弟子、毛主席的恩师符定一等省内外很多名人显达都痛挽悼念。事实上吴獬这张文化名片当时 就璀璨光亮,耀眼夺目。
 
二、 吴獬文化与临湘的士节民风
 
吴獬的学术思想与文化精神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濡染和陶冶。它植根于湘楚大地,尤其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湘乡土关系紧密。谢作文先生说:“吴獬文化现象富于临湘地域特色,充满临湘地方气息,体现临湘民俗风貌,反映临湘民众品格,是临湘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临湘人民集体才情的展示”。这种论断是公允恰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特别重视吴獬文化对临湘士节民风、习俗传统所产生的广泛、直接、恒久的重要影响。它在赓续文脉、化民成俗、陶铸临湘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吴獬在临湘、岳州多处授徒讲学,还创办了“岳郡联立中学”。他的许多诗、文、联流传街巷村闾,《一法通》普遍用作蒙学教材,而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几于家有其书,许多临湘人都熟记能诵,引为轨仪。至今乡间仍流传不少吴獬老爷的义举善行、奇事逸闻。可以说吴獬文化影响了临湘几代人,而且继续润泽桑梓。      
吴獬文化与临湘的士节民风交相影响,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敬学崇教      
自古以来,临湘人特别崇尚读书、酷爱读书,也会读书,读书耐得苦,经得熬,下得狠劲。《一法通》中劝学励志的谚语格言就有数十条。如:“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金桌银桌,重不过书桌”“三代不读书,关倒一屋猪”“秀才不要种,只把书来统”“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要通千古事,須读五车书”“笔墨精良,人生一乐”。这充分体现了鲜明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导引和激励作用。吴獬先生力倡为学須博览专精,浚源培根,履践重行,耻标宗派,贵于自得,临湘士子深受沾溉,获益良多。过去时代临湘一直保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山冲湖汊弦歌相应,读书风气甚浓。个个村庄有学堂,几多白屋出俊才。清以前一共出了33个进士,现当代更是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者不可胜数。          
(二)向善守正     
向善疾恶,持直守正,是临湘士民的共同禀赋,也吴獬文化一个核心内容。吴獬诗文中劝人为善、扬善抑恶的内容最为突出。《一法通》里有:“善事可作,恶事莫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天道不亲,常与善人”“善言不离口,善药不离手”“善要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觉,便是大恶”“平生不做愁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句句敦仁劝善,意诚词切,诲汝谆谆。心善就不往邪路上走,品敦就能守正不移。“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临湘人明是非,知荣耻,勇于践仁行义,疾恶如仇,从古到今临湘多耿介忠义之士。明代桃林人方昇,成化丙戌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历按山东、四川、浙江,勇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犯颜直谏,不避斧钺。史载:“昇在台以谏诤为己任,前后逮系几死者三,曾无怨悔”。       
临湘才俊都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执着的担当精神。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怀忧国忧民之心,尽报囯为民之力。悬挂于岳阳楼上的吴獬对联:“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只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就是鲜明的体现。    
(三)廉洁奉公       
吴獬是官清气正、廉洁为民的典范。他品德高洁,刚正不阿,恤民爱众,名利皆忘。后人称颂他“执教五十年,处处名山留道范;为官三四载,桩桩善政纪儒行”“满腹文章千载颂;一身正气九州扬”。       
吴獬清廉俭约,克己淑世,大力提倡“国尔忘家,公而忘私”“以天下之财,治天下之事”“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他的生活极为俭朴,无异寒士。他懂得“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吃了的口软,拿了的手软”;了解“衙门深似海,弊病大如天”“尤而效之,其又甚焉”;深知“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无义钱财汤泼雪,白来田地火烧毛”。收录于《一法通》中的这些忠言炯诫,临湘人耳熟能详,铭刻于心。公廉自守,严格约饬,渐成风气。特别是解放以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洗礼、淬炼,涌现了许许多多一心为公、廉洁正直的先进模范人物。        
(四)勤苦踔厉       
临湘地处荆楚南隅、湘北边鄙,具有楚人蛮族不惧艰难、忍苦习劳的民性。从《一法通》中我们可以看出:临湘人总是扬厉着一种刚健之气。“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山高从胯下过,水深从面上盘”“逢山开路,逢水搭桥”“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有“扎硬寨,打死仗”的坚强不屈之意志,“檀木扁担,宁折不弯”“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块热土特别崇尚自立自强,“有椅靠椅,无椅靠壁”“千主张,万主张,还要自主张”。很多有作为、建功业者出身草野白屋,无任何背景福荫,靠的是頑强奋斗、不懈追求,靠的是真本事、硬功夫。真正是“蓬蒿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五)修身自淑       
吴獬文化特别注重砺德修身、严于律己。这与湖湘文化精神相一致 。对加强德行修养认识深刻透骨,诫勉警策到位,要求极为严厉。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克欲虑危。强调心怀敬畏,抑制私欲,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得宠思辱,居安虑危”。二要善听恶言。人须有自知之明,勇于自省,不断检查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三要慎独慎微。“他家有黄金。隔壁有戥称”“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任何时候都要经得起考验,磊落无隐。“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人前人后一个样,仰俯无愧于天地良心。细微处绝不可大意。“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牛脚涔”也能翻船。四要谦恭尚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要放低架子,礼让下人。“要得好,大敬小”“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五要谨言慎行。凡事“循乎天理,听其自然”,待人接物“交以道,接以礼”。心胸豁达,与人为善。“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三、 如何更好地传承吴獬文化
 
 吴獬去世已百余年。他的道德文章、履践行状深深烙入了临湘人民的记忆,士民们无不引以自豪。就地域文化来说,吴獬文化是临湘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它与临湘紧紧地联在一起。不管到了哪个年代,只要提到临湘文化、临湘先贤,是撇不开吴獬的。发展临湘文旅事业,展示、传扬吴獬文化必定是引人瞩目的重头戏。        
过去临湘在传承吴獬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实际有效的工作,但主要在民间层面,多为自发性的,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显著,以至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吴獬为何人,有何建树?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促进“两个结合”,我们亟需进一歩深化认识,加强领导,采取积极措施,把吴獬这张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擦亮,使之在推进临湘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充分认识传承、弘扬吴獬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要对杰出乡贤深怀敬畏,同时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认真审视、考量先贤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和重要效用。克绍美德,激扬正气,继往开来,激励后人。       
从整体上看,吴獬文化是刚健正大的文化,是激浊扬清的文化,是催人奋进的文化。吴獬终其一生所恪守、所践行的敬学重道、向善亲仁、疾恶止邪、清廉自守、爱众恤民、持直守正、俭朴勤苦、尚礼贵和、修身砺德等思想主张和道义原则,对于开展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好社会主义新村;对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环境;对于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大有裨益。       《一法通》中有一些消极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应予剔除。我们也应知道,这些并不代表吴獬的思想,而是长久以来存在于中华文化、民俗文化之中的,有些本来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如:“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山上有直木,世上少直人。”“阿弥陀佛打饿肚,奸奸狡狡吃饱饭”“人不害人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直面现实,引起警觉,也不无益处。      
(二)进一步加强对吴獬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要尽可能将吴獬现存于世的佚文佚诗搜集起来。吴獬作为清末才子和名儒,在当时的《长沙日报》《大汉报》《洞庭波》等多种报刊发表的文章,与当时社会闻达、学界名人酬和的诗文,从教之地授徒讲学的遗墨或记录,为乡梓公私事务撰写的应用文牍等,要组织力量进行查找搜寻。《湖湘文库·湘人著述表》中记载吴獬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编著了《衡山九老会诗稿》四卷。吴獬为我老家五里乡烟冲村杜氏族谱写的序,都没收入《吴獬集》。如果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较多,可以编辑《吴獬续集》。       
在临湘乡间,至今仍流传很多吴獬的逸事传说。对此要全面采集、整理,编辑成册。       
对吴獬文化的学术研究要进一步深化、系统化。要将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盘点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索。高质量的论文可结集出版。《吴獬集》中有些文字错讹应予纠正。      
(三)加大吴獬文化的宣传力度。       
要釆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吴獬文化。借鉴外地经验,以政府牵头、民间参与的方式,尽可能恢复吴獬故居,建立吴獬文化广场。如条件具备,还可建设吴獬纪念馆。让这些文化设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成为思政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成为临湘文旅事业的闪光亮点和必选项目。
要通过研究、宣传吴獬文化带动和促进整个临湘地域文化的发展。尤其重视当代优秀文化资源的收集和保护,让崇文尚德、耕读相传、亲民爱众、孝亲睦邻、积德行善,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代代相传,真正把临湘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富庶的湘北明珠。

Copyright © 2018-2026 北京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