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金小学有感
乙巳年四月春,小雨微寒。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参与了由作家协会组织在许市镇黄金小学举办的年会。本以为此行也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聚会,能与各位老师近距离交流学习便心满意足,却不想竟收获了意外之喜。
由君山驱车前往到达黄金小学时,比预定的时间还早了半个多小时。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堪比森林公园的校门,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环顾学校四周,这座坐落于天井山脚下的“宝藏”学校,令我赞叹不已:依山而建的校园,环境优雅、别致,有种“曲径通幽”的禅意;看似随意,实则错落有致的建筑、设施,只有鸟瞰时才能发现其“太极、八卦”的奇妙,让我不禁高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漫步细细观赏碑墙时,对做出此等布局的校长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当我游览一遍回到春风楼时,未曾谋面却令我折服的金校长远远地便迎了上来。他个子不高、微胖,咋一看之下,任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呕心沥血二十载,将黄金小学名扬天下的金校长。我怀揣着激动、敬佩之情,主动上前握手致敬,金校长面带微笑与我回礼,那一刻春风和煦、天朗气清。
后来,在金校长的带领下,我又参观了黄金小学最宝贵的“财富”:国学教育成果。看着那一幅幅名家留下的书法字画,更吸引我的其实是学生们留下的作品——略带稚嫩又洋溢着自信,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未来之星”向我走来。不仅如此,黄金小学全校师生结合农耕文化,设立农耕园,学生参与种植,学习农具使用,体会 “勤耕尚俭” 的廉洁内涵。同时,通过国学课堂、经典诵读和廉洁故事班会,培养学生品德。听完金校长的讲解后,我更加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很多国学大师从这里走向世界。
做为一名从小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并以传承国学为志向的文学爱好者,我深知若想要将深奥、含蓄的国学经典教授给孩子们是多么的不易。金校长结合当代教育实践中的挑战,提出并构建系统性国学教育体系的路径,以期为每位学生在多元价值冲击下确立精神坐标提供文化支撑。它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 “成人”教育 —— 通过研读经典、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中国舞等多种途径,令每一位学生都至少有一技傍身。在他的带领下,黄金小学的国学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传承着千年积淀的价值理念与人文精神。
金校长的教育理念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其结果,我相信也一定是长久且深远的:苏州某小学开展“古诗意象写作课”,让学生通过“春风”“明月”等传统意象创作现代诗歌,一学期后学生语言表达的审美化程度提升 37%,情感细腻度测评得分提高 29%(《国学审美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23 年调查显示,从小接受系统国学教育的中学生中,78% 认为 “帮助他人” 是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较未接受者高出 41 个百分点(《青少年道德认知与国学教育关联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究发现,长期研习国学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采用 “积极应对”(如儒家的坚韧)与 “接纳调适”(如道家的豁达)的比例分别为 68% 和 52%,显著高于未学习者(分别为 41% 和 33%)(《国学哲学与大学生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当然,“国学热”也不是只有黄金小学独领风骚,全国各地也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国学教育”,但其中的大多数在我看来都只是“徒有其表的拙劣模仿”。那些所谓的“国学教育”常停留在读经背诗、汉服体验等形式,缺乏对经典内涵的深度解读。例如,部分学校让儿童机械背诵《弟子规》,却忽视其中“泛爱众,而亲仁”的核心精神,导致形式与内容的割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调查显示,63% 的家长认为孩子参与的国学活动 “以表演、体验为主”,仅 21% 认为 “能理解经典内涵”,凸显形式化教学的普遍问题(《家庭国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金校长的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金校长和黄金小学的老师们就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他们将《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 等条文转化为劳动实践;让学生在 “耕读园”种植《诗经》中提及的黍、稷、菽,通过除草、施肥理解“谁知盘中餐”的深意;将《论语》金句转化为水墨画创作主题,如 “仁者乐山”,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抽象概念的感知;在母亲节期间,学生用文言文给远方父母写家书,老师指导用《颜氏家训》中的 “父慈子孝” 理念表达情感;通过学习书法的 “意在笔先”,让学生对 “道” 的具象化表达有一个初步认知;通过教学中国舞、传统乐器等艺术形式将传统伦理价值审美化。
同时,金校长认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国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经、史、典、籍中的部分内容(如“三从四德”)需结合时代价值进行批判性继承。例如,对“君为臣纲”的现代解读,应剥离封建等级观念,提炼“责任伦理”的普世价值。正因如此,黄金小学的国学教育才更令我无比骄傲、自豪,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国学教育从来都不是对古代文化的机械复制,更不是一味“罢黜百家,独尊国术”,而是通过传承五千年以来“土生土长”的国粹,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在个人层面,它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定力,“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审美境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勇气。当国学教育真正融入生命成长,个体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守住中华文化的根脉,在物质诱惑前保持精神自重,让五千年文明的灿烂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世界。
蔡橹 金昌华
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