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的征途永不止步
4月30日,当神舟十九号返回舱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的戈壁滩上,我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短短数日,中国航天用“一落一升”的完美接力,在浩瀚宇宙中再次刻下属于中国人的坐标。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常态,却也是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犹记得二十年前,杨利伟首次叩响太空之门时,多少人的掌心攥出了汗,而今天,我们已能从容实现“太空会师”“在轨轮换”,甚至用“天宫”这座“太空家园”迎来五湖四海的合作者。从“单人单日”到“三人半年驻留”,从“追赶者”到“空间站时代”的引领者,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浪漫——这份浪漫,是“嫦娥”揽月的诗情,是“北斗”指路的精准,更是“神舟”系列用三十载光阴书写的星辰传奇。
神舟十九号带回了太空育种实验的成果,也带回了航天员们对宇宙的敬畏;神舟二十号则携着新的科学梦想启程,将首次开展舱外维修模拟等关键技术验证。一收一放之间,是中国航天“探索”与“应用”的双轮驱动。那些曾被西方质疑“不可能”的技术,如今已成为“天宫”的标配;那些曾经需要“借道”的国际合作,如今已变成世界主动“敲门”的共享平台。
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守,更是伟大的祖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的远见。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中国航天的密码从来不是奇迹,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与“万众一心筑天梯”的合力。
今夜,仰望神舟二十号与天宫交会的轨迹,我突然想起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的那句话:“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是的,当我们的孩子已习惯在课堂连线太空,当“航天员”成为他们作文里“最向往的职业”,这片星空的故事,终将由更年轻的梦想继续书写。
浩瀚的星辰大海里,中国航天的征途永远向前,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更远的星辰,我们的脚步,永远向着下一个“首次”迈进。(陈凤玲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