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研学探真知】两校学子共同解读青年视角下的民族团
【跨校研学探真知】两校学子共同解读青年视角下的民族团结实践路径
当工科青年的实践精神碰撞民族学的深邃视角,一场解读民族团结基层密码的青年对话在沈阳开启。2025年7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匠心·共生”实践团在杨熙老师带领下,联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暑期实习团队,以联学联建的形式,深入沈阳社区街巷,共同解读“多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探寻“美美与共”背后的青年答案。
思想碰撞:解读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
“东北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路径是什么?”“大学生如何有效培育共同体意识?”“民族融合如何助力东北乡村振兴?”——带着这些源于青年观察与思考的核心问题,“匠心·共生”团队与民大师生展开了深度对话,寻求理论指引与实践答案。

围绕这些问题,思想的火花在跨学科对话中迸发。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抽象概念,它是一个贯穿学校与社会的生动实践过程,其核心意义在当下的民族工作中时刻彰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熙老师分享了本校在民族学生工作方面的理念、举措与经验,为理解高校层面的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了参照。

地大学子胡墨轩以刚刚深入调研的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鲜活案例,生动讲述了在这个少数民族占比超50%的社区里,温情治理如何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有效载体。民大学子引入历史角度,团队成员李钰博、王芊苹、徐思彤也结合各自调研见闻,分享了关于民族融合现象的初步观察与感悟。

这场跨校、跨学科的座谈,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共享,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与问题的聚焦。地大实践团带着更清晰的思考框架、更鲜活的案例参照和更明确的实践课题走出会场。这些收获,将成为他们接下来深耕东北基层,继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密码”的宝贵指引。

行走印证:解读社区中的“美美与共”实景
理论对话后,两校青年共同走进安图社区,在行走中印证与解读。

安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幅幅记录着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瞬间的照片墙,无声地解读着基层促进交流融合的丰硕成果;探访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则让青年们亲身解读文化交融带来的独特魅力与凝聚力。






从长江之滨到辽河平原,从校园思辨到社区实践,这场东北行让青年学子深刻解读了“美美与共”的丰富内涵:它书写在社区互助的日常点滴里,融汇于街头巷尾的文化烟火中。当青年一代持续用脚步丈量国情,用慧眼洞察细节,用思考剖析规律,民族团结的壮丽画卷必将在接续奋斗中铺展得更加恢弘。地大“匠心·共生”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在行走中淬炼的解读力与责任感,继续深耕基层沃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文:胡墨轩、杨熙
图:李钰博、王芊苹、徐思彤
